7月23日,三亞市崖州區,剛結束一場工作會議,湯華又投入緊張的工作中,細致地梳理企業項目中的科研需求。
湯華是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作物學學科的教授,長期從事香蕉、火龍果、榴蓮等熱帶水果的遺傳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如今,他還有一個新身份——海南南繁種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副總”。
今年3月24日,海南大學首批16名專家和高層次人才來到海南農墾系統多家二級企業擔任“科技副總”,任期一年。除了承擔崗位工作,他們還肩負著探索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職責。
一邊是企業對提升研發能力的迫切需求,一邊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缺乏平臺,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墾集團”)與海南大學共同探索“科技副總”工作機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一線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轉型“智”變。
從雙缺到雙贏 強企名校雙向奔赴
“科技副總”是個新鮮崗位,但它要解決的卻是老問題。
求賢若渴,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傳統的產品供給、技術和發展模式早已無法滿足產業鏈上下游日益繁復和多樣化的需求,海墾集團深知——謀劃轉型,關鍵在于人才。
與此同時,對于海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雖然人才濟濟,但許多科研成果走不出實驗室,落不到生產線,難以高效轉化成現實生產力。
一方缺平臺,一方缺人才,如何讓雙缺變為雙贏?從去年開始,海墾集團與海南大學探索打造校企聯動的“科技副總”工作機制,力求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系統化的思路。
海南大學科技人才專項掛職海墾集團二級企業“科技副總”到任儀式現場。
“雙方一拍即合,在溝通機制、資源匹配、項目對接等方面充分溝通。”海墾集團相關工作負責人介紹,雙方成立工作組,明確聘任機制、工作模式、產學研轉化需求等重點,搭建起“科技副總”工作機制,不到半年時間,首批“科技副總”到任就職。
“科技副總”如何選派?專業匹配度高是“科技副總”與企業雙向奔赴的首要因素。
“我們面向二級企業充分摸底科創需求,保證雙方精準對接,形成創新有舞臺、合作有平臺的良好局面。”海墾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集團希望“科技副總”能通過分管技術創新,開展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等工作,解決企業建設和產業發展中的切實困難。
“要做出精品、做出品牌,必須向科技要生產力。我們主動向集團總部申請選聘‘科技副總’。”雖然在建工領域深耕多年、成績斐然,但這些年,在人工智能崛起以及綠色建筑技術高速發展后,海南省農墾建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墾建工集團”)相關負責人透露,企業上下意識到傳統企業需要深度轉型,優化傳統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探索技術含量更高、利潤更高的藍海市場。
“我的科研方向和海南南繁種業公司高度匹配,具有深入對接的空間。”湯華在高校科研項目推進中,深入田頭調查時,常接觸到海南農墾的農業科研項目。他說,希望能夠在“科技副總”崗位中,做好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研發機構建設、項目申報、人才引育等方面的領航員。
校企想法不謀而合。首批16名“科技副總”根據研究方向和領域,分別就職于海墾集團旗下天然橡膠、南繁種業、商貿物流、海洋漁業、熱作、果蔬、建工和產投等多家二級產業公司,聚焦企業和高校院所在技術轉移、成果轉化上存在的供需矛盾問題,協助企業開發產品,以及制定發展戰略、推動產學研合作、共建創新平臺等。
從盲點到亮點 一線精準摸清需求
校企產學研合作早已開展多年,聘用“科技副總”有什么不一樣?
“只有切身調查,才能準確捕捉產業實際需求。”走馬上任后,湯華密集進行考察,奔赴三亞、昌江、文昌、東方、保亭等地的實驗田頭、研發車間和項目現場調研,細致梳理企業科創工作脈絡。
海墾建工集團“科技副總”張華立同樣如此。“從實驗室到辦公室,必須要第一時間適應身份轉換。”從海南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到海墾建工集團報到當周,她馬不停蹄地前往該集團各個項目現場,挨個看進展、查難點、問需求,親身了解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中的科創堵點。
在他們的實踐中不難看到,“科技副總”這一機制的出現,折射出的是招才引才、產學研用模式的變遷。
海南大學掛職海墾集團科技副總座談交流會現場。
一段時間以來,高校院所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十分普遍,但通常以橫向課題為主,項目結束即合作終止。“科技副總”讓人才真正參與管理決策,進一步拓展產學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在海墾集團科創部相關負責人看來,“科技副總”這一機制的優勢在于將學術資源引入企業,幫助企業拓寬視野。與傳統的項目制相比,這一模式更具持續性、緊密性。
“滿滿的信任與支持。”談起任職4個月的感受,張華立介紹,擔任“科技副總”前,雖然也和不少企業共同探討科研課題,但合作局限于技術層面,很少涉及企業發展、市場需求和行業戰略分析。“傳統的產學研合作以項目為單位,項目完成后合作就結束了,但是企業的技術需要逐步應用和持續優化。”一上任,她就制定了全新的工作計劃,在崗位工作外,還擔任起校企對接橋梁,點對點對接雙方科創、技術需求,助力校企打造溝通交流平臺。
看似企業只來了一位專家教授,實則收獲了學術“朋友圈”。在這4個月中,海墾建工集團已經和海南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進行了多次高規格、全方位、多層面的深入溝通。雙方合作設立實踐基地和聯合培養基地,并互聘17位外部專家,在科研、實踐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搭建了人才橋梁。
“雙方團隊合作緊密,已經謀劃多項施工領域的科研課題合作研究。”張華立透露,其中一個項目成功申報省級重點研發課題。雙方希望以此為契機,將綠色建筑技術更好地應用于農業設施建設中。
從嘗試到常態 探索長效工作機制
讓科技人才從“項目參與者”變為“企業合伙人”,深度嵌入企業研發鏈、產業鏈和創新鏈。這種全方位的對接,將有助于企業獲得持續創新動能,也有助于高校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對于企業,獲得的不僅是技術方案,更是數字化思維、標準制定能力甚至新型研發平臺。這種深度融合,讓創新資源在產業端加速流動,催生出更具競爭力的新質生產力。
“我們將持續跟蹤‘科技副總’的掛職全過程,切實回應各項訴求。”海墾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僅是一個開端,該集團將持續加大對科技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并將與海南大學持續完善“科技副總”制度建設,打造長效化產學研雙向交流機制,實現雙向賦能,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為海南自貿港建設貢獻科創力量。
海墾集團還將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和智庫建設力度,針對海南農墾的干部開展定期培訓和提供實踐崗位,針對海墾集團下屬企業特別是農場公司的基層管理人員,聯合開展現代農業管理、電商運營等培訓,提升基層干部創新能力。
當“科技副總”將實驗室的前沿探索與車間的產業升級同頻共振,當人才、資本、技術要素在產學研間自由流動,海南自貿港科技創新的未來必將更具韌性與活力。
來源 | 海南日報
記者 | 鄧鈺
» 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瓊B2-20070017-6 HSF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
企業郵箱: 3538774633@qq.com
聯系電話: 0898 -68580160